隆胸手术后的CT影像会因植入物的类型(如硅胶、盐水袋或自体脂肪)和手术方式而呈现不同的特征变化。以下是主要的变化和影像学表现:
1. 植入物的显影特征
硅胶假体
CT表现:表现为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类似正常乳腺组织或略高密度),边缘光滑。
壳状钙化:长期植入后可能出现假体周围的薄层钙化(包膜挛缩时更明显)。
破裂时:若硅胶渗漏,CT可能显示假体轮廓不规则或周围条索状高密度影(硅胶扩散)。
盐水假体
CT表现:内部为水样低密度(接近水的CT值),囊壁薄且清晰。
破裂时:假体体积突然减小,囊壁塌陷,周围出现液体渗漏。
自体脂肪移植
CT表现:脂肪呈低密度(CT值约50至100 HU),分布不均匀,可能伴囊肿或钙化结节(脂肪坏死导致)。
2. 解剖结构的变化
假体位置
胸大肌后植入:假体位于胸大肌后方,肌肉被推向前方,CT可见肌肉变薄或拉伸。
乳腺后植入:假体直接位于乳腺组织后方,胸大肌形态正常。
周围组织反应
包膜形成:慢性纤维包膜在CT上表现为假体周围的薄层线状影(正常反应)。
感染或血肿:急性并发症可能表现为周围渗出、液体积聚或气体影。
3. 与正常乳腺组织的鉴别
假体边界:通常有清晰的囊壁,与自然乳腺组织分界明确。
密度差异:硅胶密度高于脂肪,低于致密乳腺组织;盐水假体密度极低。
对称性:双侧假体位置和形态通常对称,不对称可能提示移位或并发症。
4. 注意事项
MRI的优势:对于评估假体破裂或渗漏,MRI(尤其是硅胶特异性序列)比CT更敏感。
伪影问题:高密度硅胶可能导致射线硬化伪影,影响周围组织评估。
临床病史:需结合手术史和体检,避免将假体误认为肿块或钙化病灶。
隆胸后的CT影像变化主要取决于植入物类型和位置,需关注假体的完整性、周围组织反应及并发症征象。影像解读时应结合临床资料,必要时建议MRI进一步评估。
隆胸后进行胸部CT平扫可以检查以下内容,具体取决于隆胸使用的材料和检查目的:
1. 植入物的基本评估
假体位置:观察假体是否位于正确位置(胸大肌后或乳腺后),是否有移位、旋转或变形。
假体完整性:检测硅胶或盐水假体是否破裂或渗漏(间接征象,如轮廓不规则、密度不均等)。
假体类型:区分盐水(低密度)和硅胶(稍高密度)假体,但CT对硅胶渗漏的敏感性不如MRI。
2. 并发症排查
包膜挛缩:假体周围纤维包膜增厚、钙化(可能需结合触诊)。
血肿或感染:术后积液、积血或脓肿(表现为异常密度影)。
假体破裂:盐水假体破裂后体积骤减可能被察觉;硅胶渗漏需MRI进一步确认。
胸壁或肺损伤:罕见情况下,假体压迫或穿刺导致的结构异常。
3. 其他胸部病变
肺部和纵隔疾病:如肺炎、结节、淋巴结肿大等(与隆胸无关的病变)。
肋骨或胸骨异常:如骨折、骨质破坏等。
假体伪影:高密度植入物可能产生伪影,影响周围组织观察(尤其是硅胶假体)。
辐射问题:CT有电离辐射,若无必要,避免频繁检查。
首选MRI:若需详细评估假体破裂或渗漏,MRI无辐射且更敏感。
胸部CT平扫能提供植入物的位置、轮廓及部分并发症信息,但对硅胶渗漏的诊断有限。如有特定疑虑(如破裂、包膜挛缩),建议结合临床检查或MRI进一步评估。检查前应告知医生隆胸史,以便调整成像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