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袋手术(下睑成形术)中去除多余脂肪的方法取决于具体术式,通常分为内切法(结膜入路)和外切法(皮肤入路)两种。以下是脂肪处理的关键步骤和原理:
1. 脂肪定位与暴露
内切法:通过下眼睑内侧的结膜切口(无需皮肤切开),直接分离至脂肪团所在位置。
外切法:沿下睑睫毛下方做皮肤切口,分离眼轮匝肌后暴露脂肪垫。
2. 脂肪的处理方式
去除(切除):
医生会轻压眼球,使脂肪自然膨出,确认多余的脂肪团后,用精细器械(如电凝剪或镊子)将其部分切除,并妥善止血。需保留适量脂肪避免术后凹陷。
重置(脂肪释放回填):
针对泪沟凹陷者,可能将脂肪团向下释放并固定在泪沟处(如“脂肪重置术”),既消除凸起又填充凹陷。
3. 关键注意事项
精准评估:需术前判断脂肪类型(如眶隔脂肪、ROOF脂肪)和皮肤松弛度,避免过度切除导致下睑凹陷。
固定技术:若脂肪重置,需用缝线或生物胶固定,防止移位。
联合修复:常配合眶隔加固、肌肉收紧或皮肤切除,提升整体效果。
4. 术后恢复
脂肪去除后不可再生,效果持久,但随年龄可能出现其他衰老变化(如皮肤松弛)。
肿胀约12周消退,完全恢复需13个月。
风险与选择建议
风险:去除过多可能导致下睑凹陷,操作不当可能引发血肿或睑外翻。
术式选择:年轻皮肤紧致者可选内切法;皮肤松弛者需外切法联合皮肤调整。
建议咨询专业整形外科医生,根据个人眼部条件(如脂肪突出程度、泪沟深度等)制定个性化方案。
眼袋手术中去除的脂肪类型及选择需根据个体情况和手术方式决定,以下是专业建议:
1. 眼袋脂肪的解剖分类
眶隔内脂肪:位于眼球后方,分为内侧、中央、外侧三个脂肪团。传统眼袋手术(如内切/外切法)通常针对这部分膨出的脂肪进行处理。
ROOF脂肪(RetroOrbicularis Oculi Fat):位于眼轮匝肌深层,与衰老性眼袋和泪沟畸形相关,年轻患者一般不需处理。
2. 手术方式与脂肪处理原则
传统去脂法:
适合人群:单纯眶隔脂肪膨出、皮肤松弛较轻的年轻患者(内切法)或皮肤松弛的中老年患者(外切法)。
操作要点:去除适量膨出的眶隔脂肪,避免过度切除导致凹陷(需保留约50%脂肪)。
脂肪保留/重置术:
适合人群:合并泪沟或中面部凹陷者。
操作要点:将释放的眶隔脂肪向下固定填充泪沟(如Hamra术式),实现面部年轻化。
ROOF脂肪处理:
在严重衰老性眼袋中,可能需部分去除或收紧ROOF脂肪,但需谨慎以避免术后僵硬。
3. 关键考量因素
年龄与衰老程度:年轻人以眶隔脂肪处理为主,年长者可能需结合ROOF调整。
伴随问题:如存在泪沟,优先选择脂肪重置而非单纯去除。
医生技术:精细的脂肪处理(如阶梯状释放、脂肪团分割移植)可提升自然度。
4. 风险提示
过度去除脂肪可能导致下睑凹陷("骷髅眼"),修复需脂肪移植。
术后脂肪可能再生,约510%患者需二次手术。
建议:选择经验丰富的眼整形专科医生,术前通过动态评估(如让患者向上看)精准判断脂肪膨出部位,结合三维成像技术个性化设计手术方案。术后配合淋巴按摩可减少脂肪腔隙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