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体隆胸术后在CT影像中的表现具有以下典型特征,具体表现取决于假体类型(硅胶或盐水)及植入层次(胸大肌后或乳腺后):
1. 假体的CT表现
硅胶假体
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密度(CT值约 HU),高于脂肪但低于肌肉。
形态:圆形或水滴形,边缘光滑,可能见内部薄层分隔(正常包膜结构)。
胶囊挛缩时:假体边缘不规则或呈球形硬化(晚期可钙化)。
盐水假体
密度:接近水(CT值010 HU),囊壁薄且可能见阀门结构(高密度点状影)。
动态变化:若渗漏,周围出现液性暗区,假体体积缩小。
2. 植入层次的影响
胸大肌后植入
假体位于胸大肌与胸壁之间,肌肉被推向前方,CT可见肌肉纤维覆盖假体前部。
乳腺后植入
假体直接位于乳腺组织后方,与胸肌无直接接触,乳腺腺体被推向前方。
3. 并发症的CT征象
包膜挛缩:假体周围环状增厚(>2mm)、钙化,假体变形(Baker分级IV级时呈球形)。
破裂:
硅胶假体:“梯田征”(包膜内折叠)、“泪滴征”(硅胶外渗至包膜外)。
盐水假体:囊壁塌陷,周围积液。
感染/血肿:假体周围不规则低密度影伴边缘强化,可能含气泡(感染)。
移位:假体偏离正常位置(如腋下或腹部)。
4. 与其他影像对比
MRI:更敏感检测硅胶渗漏(T2高信号硅胶外漏)。
超声:用于初步评估,但受限于深部显像和操作者经验。
金属标记物:部分假体含钛标记(如毛面假体),CT可见点状高密度影。
伪影:高密度假体可能产生射线硬化伪影,影响邻近组织评估。
若患者需复查,建议结合临床病史并由放射科医生综合评估影像特征。
假体隆胸后的CT影像会显示植入物与周围组织的特征性结构,具体表现如下:
1. 假体的CT表现
形状与位置:假体呈圆形/椭圆形(水滴形假体可能有渐变轮廓),位于胸大肌后方(胸肌下植入)或乳腺组织后方(乳腺下植入)。CT可清晰显示假体与肌肉、乳腺的分界。
密度:假体为 均匀低密度影(类似脂肪),与周围高密度的肌肉、腺体形成对比。硅胶假体密度略高于生理盐水假体。
外壳:高分辨率CT可能显示假体的薄层外壳(硅胶假体外膜)。
2. 周围组织特征
包膜:长期植入后可能形成包膜(周围线状稍高密度影),若包膜挛缩则表现为假体边缘不规则或变形。
乳腺与肌肉:胸大肌可能被假体推挤前移,乳腺组织受压变薄(乳腺下植入时更明显)。
3. 并发症相关表现
破裂/渗漏:硅胶假体破裂可见“泪滴征”(囊外硅胶溢出)或“面条征”(囊内褶皱)。盐水假体破裂后假体影消失,仅留空囊。
感染/血肿:周围渗出、液体积聚或气泡影(罕见)。
旋转/移位:假体位置异常(如腋下移位)。
4. 示例图片描述(文字模拟)
横断面CT:胸部前侧见对称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后方胸大肌受压变薄。
三维重建:可直观显示假体在胸壁的立体位置。
影像局限性:MRI对硅胶假体评估更敏感(尤其破裂时),CT主要用于评估位置或并发症。
个体差异:具体表现需结合植入方式(光滑/毛面假体)、术后时间等综合判断。
如需实际影像参考,建议在医学数据库(如Radiopaedia)搜索关键词 "breast implant CT" 或咨询放射科医生获取专业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