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脂手术中出现的“脱套损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严重并发症,主要由于操作不当或技术失误导致皮下组织与深层结构(如肌肉、筋膜)的异常分离或撕裂。以下是其发生原因及机制的详细解释:
1. 机械性剥离过度
过度抽吸或暴力操作:若抽脂针(套管)在皮下层反复、强力地来回穿刺,或抽吸负压过大,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层与深筋膜之间的纤维隔(起固定作用的结构)被大面积撕裂。这种机械性剥离会使皮肤及皮下组织失去支撑,形成“脱套”(类似手套从手上脱落的状态)。
层次错误:操作未在正确的脂肪层(浅层脂肪保留一定厚度)进行,而是过于贴近深筋膜,更容易导致深层粘连结构破坏。
2. 解剖层次不清晰
局部粘连或瘢痕组织:既往手术、创伤或炎症可能导致组织粘连,增加分离难度。若强行抽吸,粘连处可能发生非均匀性撕裂。
特殊部位风险:皮肤松弛或活动度大的区域(如腹部、大腿内侧),皮下组织本身与深层结构连接较松散,更易发生脱套。
3. 技术相关因素
钝头套管使用不当:虽钝头设计本为避免穿透深层,但若操作角度陡峭或用力过猛,仍可能撬起深层组织。
肿胀液注射不足:肿胀液(含肾上腺素和麻醉剂)可分离组织并减少出血。若注射不足,组织间隙未充分膨胀,操作时更易损伤。
4. 术后处理不当
加压包扎不充分:术后需均匀加压帮助组织重新贴合。若压力不足或包扎不平整,已分离的组织可能无法有效粘连愈合。
过早活动:术后剧烈运动可能加重组织间的剪切力,扩大损伤范围。
后果与表现
急性期:局部血肿、剧烈疼痛、皮肤淤青或凹凸不平。
远期:皮肤坏死(因血供中断)、轮廓畸形、慢性疼痛或皮肤感觉异常。
如何预防?
严格选择适应症:皮肤弹性差或严重松弛者慎做。
规范化操作:控制抽吸深度与力度,保留适量浅层脂肪(约1cm)。
术中实时评估:通过捏持试验判断厚度,避免过度抽吸。
术后管理:即刻加压包扎并使用引流(必要时),限制活动1~2周。
若怀疑发生脱套损伤,需立即就医,可能需手术修复(如缝合固定或皮瓣重建)。早期干预可最大限度减少后遗症。
抽脂术后出现“脱套损伤”(即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导致的皮肤缺血、坏死)的原因主要与手术操作、解剖层次及术后护理不当有关。以下是具体机制和因素分析:
1. 手术操作因素
过度抽吸或暴力操作:
抽脂时若吸脂针多次粗暴移动或负压过大,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层被过度剥离,使皮肤与其下方的血管网、筋膜层分离(即“脱套”)。皮下血管网(位于真皮层与浅筋膜之间)一旦破坏,皮肤的血供会严重受损,引发缺血性坏死。
错误的解剖层次:
抽脂应在深层脂肪(如 Scarpa 筋膜下方)进行,若误吸浅层脂肪(紧贴真皮下方),会直接损伤真皮下血管丛(Subdermal plexus),导致皮肤失去营养支持。
2. 血管损伤与血供破坏
真皮下血管网损伤:
皮肤的血供依赖真皮下血管网和穿支血管(来自深层血管)。抽脂时若这些血管被切断或挤压,皮肤会因缺血逐渐变暗、坏死,形成“脱套”样改变。
术后血肿或血清肿:
若术后压迫不当或引流不畅,积血或积液会进一步分离皮肤与深层组织,加重缺血。
3. 皮肤弹性与术前条件
皮肤松弛或薄弱者风险高:
年龄较大、皮肤弹性差(如产后、肥胖后松弛)的患者,皮肤附着能力较弱,更容易因抽脂导致分离。
瘢痕体质或循环障碍:
糖尿病、吸烟者等血管功能较差的人群,术后更易发生血供障碍。
4. 术后护理不当
加压包扎失败:
术后需均匀加压帮助皮肤重新贴合深层组织。若压力不均或过早解除包扎,可能导致皮肤无法重新粘连。
感染或炎症反应:
继发感染会加重局部水肿和微血栓形成,进一步破坏血供。
如何预防?
精细化操作:保留适量皮下脂肪(至少5mm),避免浅层抽吸。
使用钝头吸脂针:减少血管损伤。
术后即刻压迫:穿戴弹力衣促进皮肤贴合。
评估患者基础条件:避开高风险人群(如皮肤松弛严重者)。
脱套损伤的本质是手术破坏了皮肤的血供基础(血管网+附着结构),导致皮肤“悬空”缺血。严格遵循手术规范、保护皮下血管网络及术后严密观察是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