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脂肪抽出后的保存时间及再注射的可行性取决于保存条件和技术,以下是关键要点:
1. 短期保存(2472小时)
冷藏(28°C):脂肪在无菌容器中冷藏可保存2472小时。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适用情况:短期内(如次日)进行二次注射时常用此方法。
2. 长期保存(数月到数年)
冷冻(20°C至196°C):
普通冷冻(20°C):存活率低,易有冰晶损伤,临床不推荐。
深低温冷冻(如80°C或液氮):需添加冷冻保护剂(如甘油、DMSO),可保存更久,但技术复杂,存活率仍可能下降。
应用限制:长期保存的脂肪活性可能降低,再注射效果存在争议。
3. 技术影响
离心纯化:抽出后需去除水分、油脂和破损细胞,提高脂肪细胞存活率。
活性维持:保存过程中细胞凋亡或坏死不可避免,需评估再注射后的吸收率。
4. 临床建议
优先新鲜脂肪:通常在抽出后几小时内注射,以最大化存活率。
长期保存的争议:部分研究支持冷冻脂肪的可行性,但效果不如新鲜脂肪稳定,需个体化评估。
5. 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全程严格无菌,避免感染。
法律与规范:部分地区可能对脂肪保存有特定医疗法规,需遵守。
最佳实践是抽出后立即注射(24小时内)。若需延迟,冷藏保存不超过3天;长期冷冻保存技术尚不成熟,效果不确定。具体方案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技术条件和患者需求制定。
关于自体脂肪移植手术中一次可抽取脂肪的部位数量,需综合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手术安全及医生建议。以下是详细解答:
1. 常规操作原则
无严格上限:医学上并未规定具体部位数量,通常根据患者脂肪分布、抽取量及手术计划决定。常见抽取部位包括腹部、大腿、臀部、腰背部、手臂等。
优先就近取材:医生会根据填充部位(如面部、胸部)的需求,选择脂肪质地匹配且易存活的供区(如大腿内侧脂肪更细腻)。
2. 关键影响因素
安全抽取量:单次抽脂总量建议不超过 3000~5000毫升(含肿胀液和脂肪),纯脂肪约 1000~1500毫升,超量可能增加风险(休克、脂肪栓塞等)。
创伤与恢复:多部位同时操作会延长手术时间,可能加重肿胀、淤血或感染风险。需评估患者耐受度。
存活率考虑:过度分散抽取可能导致单个部位脂肪处理不充分(如离心提纯不彻底),影响移植后脂肪存活。
3. 典型方案参考
少量填充(如面部):可能仅需1~2个部位(如大腿+腹部)。
大量填充(如丰胸):可能需要2~3个部位联合抽取(大腿+腰腹+臀部),以确保足够脂肪量且避免单一区域过度吸脂。
4. 医生建议
个性化评估:需结合BMI、皮肤弹性、既往手术史等制定方案。例如,体型偏瘦者可能可选部位有限。
分次手术:若需大范围修饰(如全身雕塑),医生可能建议分次操作,降低风险。
5. 术后注意事项
多部位护理:穿戴塑身衣、避免压迫伤口,尤其同时处理腰腹和大腿时,活动需更谨慎。
恢复时间:多部位抽取可能延长恢复期至2~4周,肿胀消退时间因部位而异。
:一次手术通常抽取2~4个部位较为常见,但最终需由专业整形外科医生根据安全性和效果需求综合判断。务必选择资质齐全的医疗机构,术前充分沟通手术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