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水平阻生齿(尤其是下颌第三磨牙,即“智齿”)时可能需要磨骨(去除部分牙槽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牙齿完全或部分埋藏在骨内
水平阻生:牙齿横向生长,牙冠被周围骨组织完全或部分覆盖,无法直接暴露。
骨阻力大:若牙齿位于牙槽骨内较深位置,需去除覆盖的骨质(如颊侧骨板或远中骨)才能显露牙齿,否则无法拔除。
2. 解除骨性阻力
分牙后仍需去骨:即使将牙齿分割成多块(分牙术),若牙根仍被骨包绕,需磨除部分骨质以释放空间,避免强行撬动导致骨折或神经损伤。
保护邻牙:水平智齿常紧贴第二磨牙,去骨可减少对邻牙牙根的压迫风险。
3. 避免并发症
减少创伤:直接挺出未充分去骨的阻生齿可能导致下颌骨骨折或牙根断裂。
保护下牙槽神经:下颌骨内的神经血管束靠近牙根,谨慎去骨可降低神经损伤风险(如术后麻木)。
4. 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
扩大术野:去骨后能更清晰观察牙齿位置、牙根形态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便于安全分牙或取出。
器械操作:为挺子或牙钳提供足够的空间,避免盲目施力。
5. 特殊情况
骨粘连:牙齿与骨组织异常融合(如牙骨质增生),需磨除粘连部分。
解剖变异:如牙根弯曲肥大或骨密度过高,去骨可降低手术难度。
补充说明:
微创拔牙理念:现代口腔外科强调精准去骨(如使用高速涡轮手机或超声骨刀),尽量减少骨损伤,促进术后愈合。
替代方案:若牙齿位置较浅或骨阻力小,可能仅需分牙而不去骨,具体需通过术前X线(如全景片或CBCT)评估。
:磨骨的核心目的是安全解除骨性阻力,确保阻生齿能被完整或分块取出,同时保护周围重要结构。医生会根据影像学检查和临床判断决定去骨范围。
水平阻生齿拔除后牙窝长期未愈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需结合具体症状和病史分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下是常见原因及建议:
一、可能原因
1. 干槽症(牙槽骨炎)
表现:拔牙后35天出现剧烈疼痛,牙窝内无血凝块或可见裸露骨面,伴腐臭味。
原因:血凝块脱落或溶解,骨面暴露引发感染。
2. 感染或异物残留
牙槽窝内残留碎骨片、牙碎片或食物残渣,导致慢性炎症。
3. 拔牙创伤较大
水平阻生齿手术创伤大,愈合时间可能延长(通常需23周基本愈合,完全愈合约13个月)。
4. 全身因素
糖尿病、免疫低下、吸烟等影响愈合。
5. 局部护理不当
频繁漱口、吸吮创口或口腔卫生不良。
二、建议处理措施
1. 立即就医检查
若疼痛加重、有腐臭或发热,需排除干槽症。医生会清创、放置碘仿纱条并开止痛药/抗生素(如甲硝唑、克林霉素)。
2. 日常护理
保持清洁:24小时后轻柔漱口(生理盐水或氯己定含漱液)。
避免刺激:勿用患侧咀嚼,避免吸烟、饮酒。
饮食:初期选择温凉软食,避免辛辣过硬食物。
3. 促进愈合
可局部使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促进血凝块形成)。
维生素C和锌补充剂可能辅助修复(需遵医嘱)。
4. 影像学检查
若怀疑骨片残留,需拍片(如全景片或CBCT)确认并手术取出。
三、何时需警惕?
正常情况:轻微不适和异味可能在12周内逐渐减轻。
异常信号:
? 持续剧烈疼痛或疼痛突然加重。
? 牙窝空洞、恶臭分泌物。
? 肿胀发热或张口受限。
? 超过1个月仍未愈合。
四、专业治疗参考
干槽症处理:局麻下清创+牙窝填塞(如阿尔维诺糊剂)。
慢性感染:可能需要刮治术+抗生素。
骨愈合延迟:低强度激光治疗(LLLT)或PRF(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辅助。
建议尽快复诊口腔外科,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